top of page
Screenshot 2020-08-30 at 8.44.44 AM.png
Screenshot 2020-08-30 at 9.22.10 AM.png

潰瘍性結腸炎復發入院安倍辭任首相向國民致歉| 頭條日報

 - 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李明佳對本報說,潰瘍性大腸炎是炎症性腸症,在亞洲有年輕化的趨勢,近年的發病率亦持續上升,原因之一關乎病人的 ..

 

Screenshot 2020-02-21 at 9.53.07 AM.png
PHOTO-2018-08-24-20-29-06.jpg
Screenshot 2020-02-21 at 9.51.13 AM.png
Screenshot 2020-02-21 at 9.56.12 AM.png

為生命護航——脂肪肝變肝硬化| 頭條日報

2019年4月12日 - ... 肝臟產生自由基引致發炎的情況。值得一提的是,若及早確診並依從醫生的指示,有些患者的脂肪肝或可完全消失。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李明佳.

 

​香港無線電視訪問
ViuTV - 接受陳啟泰先生訪問

​在有線電視大樓受訪

炎症性腸炎病情時好時壞 患者勿輕視 - AM 730 2017年8月16日

 

吳先生(化名)現年45歲,是一名炎症性腸炎(簡稱IBD)患者,他曾服用過類固醇,後來轉用硫唑嘌呤及5-ASA藥物,約三年來都再無症狀及發炎指數低,因此以為自己已康復並無再覆診。一年多後,吳先生腹瀉數天及發燒,服用腸胃炎藥物後仍無改善,更出現嚴重腹痛。最後,證實他出現毒性巨結腸症及腸穿孔,要做手術把大腸切除。

 

IBD是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,乃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腸道所致,以往在歐美國家比較普遍,但近年在香港亦有上升趨勢,最近二十年在港的發病率增長三倍,相信主要是與港人飲食習慣西化有關。IBD的症狀與腸胃炎相似,兩者也會出現腹瀉、腹痛、發燒等病徵,嚴重者更會出現大腸出血、腸阻塞及腸穿孔。少部份患者亦會出現腸道以外的症狀,包括關節痛及皮膚或眼睛發炎。長遠而言,IBD更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。因此,經常出現腸胃炎及大便有血的患者,應多加留意。

 

治療方面,醫生會視乎患者的情況而決定用不同類型的藥物,如情況較輕的患者,會先使用抗腸炎藥物5-ASA,因其副作用較少,長期使用也可減少將來患大腸癌的風險。另外,免疫系統抑制劑,如類固醇亦是常見藥物之一。由於它的副作用較多,所以醫生也會考慮使用免疫系統調節藥物如硫唑嘌呤(Azathioprine)等來減少依賴類固醇。

 

另外,根據個別情況,醫生也會處方生物製劑類的藥物以便控制患者的免疫系統,惟它需要皮下或靜脈注射。對於情況非常嚴重或已出現腸塞、腸穿孔或腸癌的患者,則需要以手術切除部分或整條大腸。

 

以吳先生的個案為例,正因為IBD的病情會時好時壞,令他掉以輕心沒有持續覆診及服藥,如果他能聽從醫生指示,則可能避免切腸後果。因此,醫生建議IBD患者千萬不要自行停藥,否則會令病情更嚴重。

 

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

李明佳醫生

新城財經台 - 我的事務所

題目:「消化性潰瘍」- 李明佳醫生

時間: 27-4-2017 8:30 PM

bottom of page